首页 > 电子电工

迎接经济新常态 温州“机器换人”重新起航

2017-06-16 10:01:08 时间:2017-06-16 10:01:08 来源:中华五金门户网
迎接经济新常态 温州“机器换人”重新起航 宽敞的厂房里,人山人海的场景不见了,代替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机器;人力缝纫、手工制作模具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鼠标的点击声、激光仪器迸射的火花。

  这是当下温州不少鞋厂里的情景。

  如今,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态、再造传统产业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问题:担心“用工荒”

  人力成本低、劳动时间长,薄利多销、以量取胜,温州的民营企业曾凭借这些因素创造过辉煌的经济成就。如今,随着传统劳动制造业里‘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企业面临着“用工荒”和人力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利润微薄问题。

  “据浙江经信委统计,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为14847元/年,2012年则达到了41370元/年。”温州市经信委投资与规划处处长曹启蒙表示,如果单以温州为例,目前企业的人均用工成本为每年5万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源源不断离温返乡,让企业在春节前经常为来年是否出现“用工荒”捏把汗。

  据康奈集团副总经理吴圣能介绍,尽管公司的普通员工月薪已从2009年的1300元增长至2014年的近2000元,每年都还是担心员工在开春之后是否还会返工。

  “所以每年年底我们的干部都会到员工来源较多的贵州、云南、安徽等地‘家访’,希望能借机表示慰问并做好沟通工作,鼓励员工节后返工,也动员他们的老乡加入我们企业。”

  改变:机器换人
  
  面对不断下降的利润率,温州的民企如何抉择?
  
 “刚开始,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外移,寻找低人力成本的地方继续旧有的生产模式。”曹启蒙向记者介绍起企业作出抉择的过程,“但随后这些企业意识到,所谓内陆地区的低人力成本也只能解‘燃眉之急’,不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于是,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不少企业痛下决心,选择“机器换人”,进行技术改造。

  举例而言,温州聚星电接触科技有限公司自2011年来投入3232万元进行“机器换人”,而瑞明集团近5年来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和设备投入超过7000万元,其中2013年超过1亿元。

  “买这台机器的钱差不多可以换一辆宝马7系。不过,买车会贬值、不划算。但购买的机器设备却会创造利润、不断增值。企业家就是应该投资第一,消费第二。”浙江华建尼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志锵的这番话道出了企业家们的心声。

  成效:减员增效
  
  在瑞明集团的车间里,一台3D激光打印机正在运行,负责看护的只有一个人。在机器对材料的自动切割、收集、叠加下,一个个汽车配件的模具将在10小时后诞生。而此前,这样的模具靠手工制作至少让几十上百人工作一个月才能完成。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巨一集团通过全自动切割机、电脑针车等设备的引入,在同比减员15%的情况下将生产效率提高了15%;华建尼龙通过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的引进让两名员工管理起温度、气压、流量、阀门控制等数百环节,而过去则需要数十人分类操作。

  “除了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也是‘机器换人’的重要出发点。毕竟汽摩配件对质量要求很高,这一点自动化生产要比人工操作可靠很多。”瑞明集团总经理戴光永这样告诉记者。

  据统计,实施“机器换人”后,人民电器集团的产品一次性交检合格率从原先的96.8%提高至98.4%,巨一集团的皮鞋从原先95%的合格率上升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