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核心提示: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时有大型贴牌加工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传来;亦有部分外资制造业迁移至越南、印度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国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时有大型贴牌加工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传来;亦有部分外资制造业迁移至越南、印度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在重重压力之下,中国制造的确出现了疲软迹象。有人耸人听闻地宣称:中国制造将要崩溃;有人痛斥中国制造企业未能掌控上游供应链、下游渠道以及自主品牌等关键环节和经营资源;有人从一个日本智能马桶盖说起,论证中国制造企业如何低能;有人担忧:工业4.0时代,人家已不带我们玩了。
中国制造的六大未来机会
一片喧嚣中,我们如何客观、冷静、准确地认识中国制造?我与悲观者(他们似乎以宏观经济研究者为主)的看法不同,我基本上是乐观的,主要依据:一是中国制造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着巨大的机会;二是中国制造企业卓有成效的转型努力。
中国制造未来的机会主要有:
第一,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变平的过程,给了中国制造持久的需求牵引。举一个例子,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尚无排水及排污设施(符合卫生要求的),这是多么大的需求!进而言之,未来我国在国土治理、生态改善方面市场空间巨大。
第二,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中产时代,消费升级将持续发生。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各类人群、各种情境的细分需求集合将会增加并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亦会转换,大家从电影、旅游市场的火爆中便可得出结论。此外,任何一种消费形态都会处于递进之中,例如消费者要求汽车更节能、更便捷、更安全、更智能、更美观、更体验等。
第三,中国制造在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及软件等领域总体上相当落后,国外产品占主导地位。以手机为例,重要的软件、芯片及功能模组等,大部分是进口的。再以工作母机机床为例,我们可以造出它的骨骼,但神经系统(控制模块)以国外产品为主。在这些领域,对进口产品的替代,既是中国制造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也是持续成长的机会所在。
第四,国际市场上,无论是最终消费品,还是中间工业品,中国制造的渗透、替代之路刚刚起程。我们以颠覆性创新的方式从低端市场起步(长期以来,中国产品以便宜著称)、从简易模式起步(贴牌加工),未来向更高级的市场和模式递进、转换是大有可为的。例如,全球飞机发动机的叶片生产,为美日少数企业垄断,已有中国企业向此领域进发。
第五,全球经济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制造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创造了条件。据我所知,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收购兼并的力度很大,在人才、技术、品牌、通路等方面均有斩获。同时,在全球产业结构及竞争格局激烈变动的环境下,某些市场空间及客户资源有可能从原先的领导者那里让渡出来。华为在欧洲的遭遇及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我国过去一些封闭、垄断的领域有可能逐渐开放,如能源、军工等,这对中国制造的提升极为有利。
产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的威胁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互联网因素会给中国制造带来机会吗?我国从互联网人数、互联网企业数量以及互联网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看,算得上是互联网大国。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模仿居多,原创较少;
二是应用较多,技术不足;
三是集中在消费及服务领域,制造领域的应用及创新很少;
四是与外部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源不足,未能分享全球云计算的益处。
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工业4.0时代,无论是智能生产,还是智能生产体系的输出智能产品,我国和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差距很大。互联网因素不仅未使这种差距缩小,反而有可能扩大(差距既体现在芯片、传感器、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硬件上,更体现在智能制造、云制造的软件上),因此,制造领域的互联网给中国制造带来的更多是威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中国制造被甩开并非没有可能。我们在保持基本乐观的同时,也要看到形势的严峻。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六大路径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及关键举措,我在此提出若干建议:
第一,改变成本节约模式。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产品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价格,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优势仍需保持。当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时,靠压低工资降低成本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要把降低成本的重心放到不变成本、系统成本和波动成本上,例如品质成本、研产销衔接的摩擦成本、生产不均衡的波动成本、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多余(库存)和不足(断货)成本、价值链运动的时间成本、与顾客需求不吻合的无效产出成本、客户订制的回应成本,以及产能、设备利用不足的固定成本等。这就需要通过精益生产、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系统提升效率降低消耗,通过优化价值链结构以及运行方式加快周转。继续保持成本优势,是传统制造企业的求存关键。
五金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