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工业大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推动落实三个转变,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当前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不够,另一个是质量不高。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长期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政府工作推进的着力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新常态,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第二季,质量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实施工业强国战略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蜕变,一定以促进中国质造为抓手。通过质量创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质量和品牌劣势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
我国是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期阶段,从发展规模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从发展质量看,还不是一个工业经济强国。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质量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1)中国制造面临转型升级关口。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的基本现状。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之间波动,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家甚至超过了40%。中国制造受到双端挤压,未来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必须突破高端制造被发达经济体封杀,低端制造被新兴国家阻击的双端夹击格局。中国经济要想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升级极为关键。
(2)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在于产品质量。中国制造意味着低质低价。中国制造在一些领域还在从工业2.0向工业3.0迈进,而今却已面临工业4.0的竞争压力。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相比,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还停留在价格便宜和海量生产两个特征上。我国产品、服务质量缺乏竞争力。中国制造存在质量诚信缺失问题,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和不信任。中国制造产品附加值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个别产品质量低等问题,制约中国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国。发达工业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
(3)中国制造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规模优势尚没有转化为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中国制造从品质到技术都有明显改善,一些产品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像纺织服装、白色家电等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制造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线品牌群体。在《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2014年中国上榜企业达100家,而同时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中,截止2014年中国企业品牌只有华为一家。日本马桶盖现象说明,中国制造企业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普遍缺乏人文关怀,营销能力和品牌价值仍显不高。中国制造规模发展与品牌发展不相匹配,当前著名品牌数量难以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强国形象。
此外,质量提升过程需要技术转化和转移的畅通机制、成熟的技能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交易体系等等,而这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转型障碍,未来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与质量双引擎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促进为抓手,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品牌形象。具体来说,加速实施工业强国战略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着力点在于:
(1)树立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树立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走质量兴国、质量强国之路。制定国家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地方专项规划,出台促进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中国制造质量管理标准,引领制造业企业整体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构建形成中国制造标准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优化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提升快速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选择一些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以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为主体,加大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技术改造、质量改进、产品升级等方面资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把产品设计、工艺和质量做到精细化、极致化。培育工匠精神,加强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拓宽职业通道。
(2)引领中国制造走向卓越,建立中国制造国家形象和品牌自信。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内涵和形象,建立市场和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品牌认知和信心。加强品牌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探索中国文化带动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发展的道路。建立科学权威的品牌评价体系,鼓励国内外高信誉认证机构开展中国制造认证,推进认证国际互认。坚持技术迭代升级,加强品牌技术设计和创意设计,探索品牌上升通道。以产业集群为主体,培育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品牌,树立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典范。以企业为质量战略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和重构商业模式,从提高产品质量、品牌营销能力、生产运营能力等方面实施质量创新。推动一批高质量、高标准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开展中国制造品牌试点,发挥品牌示范作用。发挥品牌复合效应,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利用综合服务性平台品牌,培育新的产品和服务品牌。
(3)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先进经验,全面推进质量发展。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打造出世界级的德国制造知名品牌。日本政府质量救国战略产生的世界级品牌有力支撑了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提出质量第一韩国的愿景,出台相关法律并形成了新形势下韩国的质量经营统一政策,对提升韩国国家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美、德、日、韩等制造强国都经历过质量低谷期,并最终实现成功质量升级和转型。现在,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又纷纷推出先进制造业战略、工业4.0战略等,把创造、质量、品牌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战略引导、制定制造业发展和质量促进的国家战略,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也是政府推进工业发展的通用做法。所以,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在推动质量发展、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奖励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实施全民质量教育等方面的经验。
(4)制定和完善质量促进相关法律,形成以市场监督为主的市场自治体系。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制定《质量促进法》,消除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构建全社会各主体质量共治机制,统一规定各主体参与促进质量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构建均衡的促进质量发展的社会共治机制。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建立质量信用平台,推进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公示制度。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监督制度,建设与之配套的标准检索与基准对比信息平台,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产品制造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共同制定高于行业一般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以消费者信息反馈为源头的质量舆情大数据分析平台,创新并规范终端消费者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推动质量服务市场化进程,加强第三方质量管理、检测认证等质量技术推广服务、推广机构建设。
五金网资讯